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分析 » 正文

确定性之最!CRO中待开发潜力最大的环节,龙头已然被引爆!

发布日期:2020-12-24   来源:瞪羚社   浏览次数:0
核心提示:CRO产业作为受益于创新药研发浪潮和国内工程师红利的卖水人,被业内一直认为是医疗健康行业未来5-10年最具确定性的赛道之一。那
 CRO产业作为受益于创新药研发浪潮和国内工程师红利的“卖水人”,被业内一直认为是医疗健康行业未来5-10年最具确定性的赛道之一。

 

那么,如果在如此高景气的赛道,来进行价值链梳理,挑出远期最具确定性的细分,何尝不是一种有意思的思路呢?

 

一、CRO中空间最大的环节,全球Top10占八席

 

一般来说,CRO产业链大体可分为三段:药物发现(0-PCC)、临床前(PCC-IND)、临床(IND-NDA)。

 

CRO价值链各环节,像医美产业一样存在巨大差异吗?

 

我们下图纵览CRO产业链全貌可以发现,如果按前文三段划分,临床CRO是市场空间最大的细分领域。而再细一些以单环节划分,临床CRO依然是市场空间最大的,药物发现环节第二,但却拥有6倍空间以上的差距。

 

image.png

 

如果按照“水大鱼大”的观点,那么临床CRO领域必定能能诞生产业链里最多、最大的厂商巨头。

 

image.png

 

全球Top10的CRO厂商竞争格局也顺应了这个观点,前10的厂商中仅有药明康德和查尔斯河主业为临床前模块,其余全是临床服务巨头。

 

反观国内,临床业务覆盖较全的上市公司只有泰格医药、药明康德,涉及部分环节的公司有博济医药、美迪西、凯莱英和康龙化成等,但大部分公司业务规模较小。

 

image.png

 

下图也非常直观的看到,本土临床CRO在涉及到2-3期复杂临床试验设计、临床运营等关键环节与海外临床CRO存在较大的差距,另外全球多中心则是受到能力和资源的限制。

 

image.png

 

为什么差距巨大?

 

国内创新药临床需求实际从2017年才开始快速增加,相比欧美近40余年的创新药开发历史,本土临床CRO并好的成长机遇和环境,所以才导致了与IQVIA等全球临床CRO巨头的差距。

 

从这两个角度,我们能清楚的看到临床CRO细分旺盛的成长力和国内潜在的投资机会。相对接近4000亿的市场空间,国内的临床CRO泰格医药2019年的营收才不到30亿,那么如果未来10年,格局向全球CRO领域情况演变,那么国内的龙头市占率8-10%,营收至少达到320-400亿。

 

二、爆发的需求,无法转移的临床资源

 

根据券商统计的数据,17-19年国内创新药IND高峰才传导到2019年新登记临床II期试验数量的增加,未来3-5年临床II-III期数量必然会快速增加,形成国内第一个临床需求高峰。

 

image.png

 

同样也要注意到,临床III期外资CRO企业承接占比较高,对国内临床CRO企业而言是一个挑战。

 

没有市场化的挑战,国内这些企业在温床里怎么成长?

 

创新药研发浪潮带来的支付端费用是一定的,那么成本端-工程师红利这块存不存在再被更廉价人力成本的发展中国家转移的风险呢?

 

其实对于临床阶段的CRO来说,工程师红利所要求的人工成本低是一个次重要因素,由于临床试验更强的属地化特性,即“在哪里上市的新药就要在哪里做临床”,其核心影响因素是“临床病人资源”,这是没办法转移的。这个逻辑就有点像,为什么中国会一定会诞生很多伟大的消费品公司,这是庞大的人口市场所带来的。

 

再长远一点来看,被部分转移的可能性存在,但现在还早着呢。

 

三、临床CRO的壁垒低?事实真的如此吗?

 

前段时间,有星球的朋友问到:临床CRO相比临床前CRO科技含量是否要低?就此,我们简单聊聊临床CRO的优势壁垒和所需要的能力。

 

1、大脑:好的临床设计方案重要性

 

临床方案设计的好坏,对临床数据影响巨大,并且可能最终影响药品销量。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K药和O药之争:默沙东K药凭借有效的试验设计将PD-L1表达水平作为患者入组限制要求而拉开与施贵宝O药在肺癌领域的差距,变身为肺癌领域适用最广的PD-1抗体药物。

 

而目前国内的情况是,临床试验机构资源本就紧张,且国内大量临床试验设计同质化,这不仅降低了创新药的质量,还造成了患者资源和临床资源的过度消耗。

 

在临床设计方案方面,个人认为与器械一样遵循优势积累理论,随着Case接的足够多后,过去经验的沉淀将不断优化团队的设计能力,从而形成正向循环。

 

2、执行服务体系:人才专业性壁垒

 

临床试验的专业性很高,对人才培养、团队的依赖相当大。

 

image.png

 

一个临床试验需要多领域的配合,医生、患者、监管当局、临床中心、支付方和CRO的合作决定了临床开发的质量。

 

临床试验的目的是在人的身上研究和证明,找到最合适的剂量,对新药的安全性、有效性进行评估。所以新药临床CRO需要的人才多而专业,包括临床科学家,临床药理学家,生物统计学家,药物安全和风险管理专家,以及境内外注册专家。

 

3、BD订单能力:接到并筛选优质订单

 

事实上,BD订单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药企基于前文提到两点重要内核来对临床CRO供应商来做综合的选择评估,另外有竞争优势的临床CRO公司反向也会对药企管线做一个评估。例如泰格不做像抗生素、双黄连这些中低端领域的市场,重点关注中高端市场,公司整个收入端仿制药的收入占比不到2%。

 

所以这块只有你BD能力足够强,自身的底子有足够优势才能做大这块可选项目的池子,那么只有减少做仿制药、me-too等竞争力差的单子,才有可能避免未来集采控费趋势下的砍单潮。

 

从临床CRO的行业集中度来看,行业Top5厂商合计市场份额占比为40%,未来行业大概率会进一步集中,头部临床CRO厂商必然强者恒强。

 

另外,除了上述几个重要的进入壁垒,还有其他例如监管政策、资源、资本运作等因素制约着新进入者。

 

四、行业上市公司主要玩家一览

 

image.png

 

①泰格医药:成立于2004年,十余年间通过自建与并购持续拓宽服务边界,已发展为国内领先的综合性临床CRO服务平台,能够为客户提供药品和医疗器械等临床研究一体化的服务,主要包括临床试验技术服务(I-IV期药物临床研究、BE临床、医学注册等)与临床相关服务(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SMO、实验室服务、影像分析等)。

 

image.png

 

②药明康德:2000年10月成立。主要为全球制药及医疗器械公司提供从药物发现、开发到市场化的全方位一体化的实验室研发和生产服务。目前,主营业务分为中国区实验室服务、合同生产研发/合同生产服务(CDMO/CMO)、美国区实验室服务、临床研究及其他CRO服务等四个板块,贯穿药物发现、临床前开发、临床研究,以及商业化生产全产业链。

 

image.png

 

③博济医药:公司创建于2002年,专业从事CRO服务业务,临床研究服务是公司主要的收入和利润来源。2020年上半年,临床研究服务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47%。公司的业务也涵盖临床前自主研发业务,临床前服务业务、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以及CDMO业务,也单独承接研究方案设计,数据管理,数据统计分析,中美双报业务等技术咨询服务。

 

总结:本文是我对临床CRO行业的思考和整理,近期龙头泰格医药、药明康德(生物)股价都表现出了很强劲的势头,而这些公司强者恒强的背后,或许有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尚未被发掘。但长远视角看,现在的它们,仍然算不上“大”,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