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分析 » 正文

赛诺菲“百亿重磅”或遇围堵?本土创新蜂拥布局!

发布日期:2021-03-16   来源:医药经济报   浏览次数:0
核心提示:石药集团日前发布公告,公司全资附属公司上海津曼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康诺亚生物医药科技(成都)有限公司(简称康诺亚生物)订
 石药集团日前发布公告,公司全资附属公司上海津曼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康诺亚生物医药科技(成都)有限公司(简称“康诺亚生物”)订立协议,内容是关于产品CM310在中重度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等呼吸系统疾病的独家授权开发及商业化。
 
  CM310是康诺亚生物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靶向人白细胞介素4受体α亚基(IL-4Rα)的重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注射液。具体到这一靶点领域,直接对标的药物正是赛诺菲的超级重磅品种Dupixent(Dupilumab,中文商品名:达必妥)。
 
  今年2月初,赛诺菲公布2020年业绩报告,净收入360.41亿欧元,同比下滑0.2%,Dupixent无疑是赛诺菲当前最为倚重的产品。在中国市场,去年6月,Dupixent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并在新一轮医保价格谈判中迅速降价进入医保,市场推广处在快速扩张关键阶段。
 
  然而,与PD-1/L1领域市场局面相似,IL-4R也是众多本土企业密集布局的重点领域。审评审批改革、医保支付改革“双轮驱动”,本土创新药物的可及性和可支付性正在得到改善,Dupixent所处的IL-4R赛道,是否也会在未来几年遭遇如今PD-1/L1领域相同的竞争场景?
 
  进口替代压力陡增
 
  Dupixent是赛诺菲/再生元合作开发的一款靶向IL-4R的单克隆抗体药物,自2017年3月首次获得美国FDA批准后,Dupixent就显示出了惊人的市场爆发力。在此前赛诺菲的战略规划中,Dupixent与疫苗、研发管线、中国市场被共同视作驱动其未来业绩增长的4大战略方向,赛诺菲更是将Dupixent的销售峰值目标设定在“100亿欧元”。
 
  除了成人和儿童的特应性皮炎,Dupixent在2018年10月已经获得美国FDA批准成人中重度哮喘适应症。此外,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等呼吸系统疾病,同样存在巨大的患者人群和未被满足需求。目前,围绕Dupixent的哮喘和COPD等呼吸疾病适应症,中国临床试验也在推进中。
 
 
  在石药集团此次的公告中,CM310呼吸系统疾病的开发及商业化独家权益,正是重要的交易筹码。根据双方协议,津曼特生物将获得康诺亚生物授出该产品独家权利,以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地区)进行该产品在该等适应症上的开发与商业化,并成为上市许可持有人(MAH)。
 
  截至目前,作为对标Dupixent的创新产品,CM310在中国的中重度哮喘适应症于2019年7月获临床试验默示许可,并且已经开展Ⅱ期临床试验研究工作,未来按治疗用生物制品1类新药申报。
 
 
  市场分析认为,考虑到Dupixent的特应性皮炎适应症已经上市,并在产品获批半年之后快速进入医保,未来一段时间赛诺菲都将围绕该产品的进院和推广投入巨大资源,力求在细分领域“高举高打”构筑先发优势。不过,本土企业研发投入越来越多,Fast-follow研发策略跟进越来越迅速,无论是特应性皮炎还是呼吸疾病领域,本土me-too创新药物对进口创新产品的冲击将越来越大。
 
  做出这一判断不无依据。2018年Opdivo和Keytruda获批之后,随着多款本土企业创新产品陆续上市,以恒瑞医药、百济神州、君实生物、信达生物等企业为代表,国产PD-1相继获批,短短几年就让PD-1/L1市场掀起激烈竞争,而在国产PD-1进入医保后,默沙东和BMS不得不大幅调整赠药方案,以变相降价应战国产同类产品进入医保后的市场局面。
 
  如今,跨国企业正在全面加速全球创新产品进入中国市场进程,然而国家医保局“钱袋子”也无法长期为高昂的进口药物买单。不难预见,在中国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大背景下,中国本土医药企业的产业创新不断积蓄力量,进口创新药的本土替代压力或将持续增大,跨国企业必须更加主动地适应中国市场游戏规则。
 
  本土创新质量升级
 
  药品监管制度改革持续深入,审评审批新药数量逐年增加,创新药市场竞争形势愈发复杂。特殊时间窗口涌现出的市场机会在得到众多企业密集关注的同时,新药研发的临床价值门槛也在逐步提升。
 
  基于Th2通路在自身免疫疾病领域重大的临床价值,多款IL-4 、IL-5、IL-13抗体新药陆续获批,全球范围内已经有包括Dupilumab(IL-4R)、Mepolizumab(IL-5)、Benralizumab(IL-5R)、Reslizumab(IL-5)等在内的多款产品。
 
  具体到IL-4R领域,除了此次备受关注的康诺亚生物,在国内还有包括康乃德(CBP-201)、康方生物(AK120)、恒瑞医药(SHR1819)、荃信生物(QX005N)、三生国健(661)、麦济生物(MG010)等企业布局。
 
  显然,与“千军万马”争夺PD-1市场相似,未来IL-4R市场的竞争战火也将会异常激烈。同时,每一次细分领域的局部市场洗牌,也考验着本土医药企业在技术、团队、执行力、创新力等方面的综合实力,从而让一批极具潜力的创新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最终脱颖而出。
 
  医药创新与风险如影随形,正如百奥泰在短短一个月内连续公告终止包括PD-1、Trop-2、HER2三个领域的项目,未来本土创新企业在IL-4R领域最终将谁主沉浮依然值得期待。
 
  行业人士认为,跟随的研发策略都是产业和企业发展的一个阶段,无论是仿制药还是me-too创新药,对于丰富临床用药选择、提高药物可及性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进口替代,为公众健康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但更高价值的医药创新,核心追求还是聚焦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更值得关注的是,本土大型制药公司已经开始看到中国医药产业的创新机会,积极拥抱初创型生物医药创新公司进行资源整合和产业链合作。除了石药集团,此前一段时间,恒瑞医药投资璎黎药业、绿叶制药收购博安生物、华东医药入股荃信生物,围绕本土医药创新的产业整合正在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