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初A股掀起了一股巨大的熊市风暴,上证指数从年初超过3650点一度跌到4月最低2800多点,跌去了将近25%的市值。不过,与A股的遭遇相比,医药板块早在2021年初就开始了“跌跌不休”之旅。其他如医药商业、医药零售、CXO、生物疫苗等子板块均出现了显著回调。
这一年半的时间里,医药板块究竟经历了什么?如今是否已经可以抄底?是否存在进一步下调可能?应该怎么理解医药板块的未来趋势?笔者以为,要理解医药板块的异动,要放在更大的市场维度来解读。
不改长期增长趋势
“长坡厚雪”“黄金十年”是2021年前几乎整个投资市场对医药板块的认知,也涌现了一批扎根医药板块获得远超大盘发展的明星基金经理人。然而,从2021年开始至今的一年半时间,医药股只能用“渡劫”来形容,板块持续回调,甚至一些龙头股市值腰斩再腰斩。回顾这一年半市场的剧烈波动,几大因素的作用轨迹清晰可见。
首先是政策面,政策面对医药二级市场的影响力非常大。
2021年医药股的几次重大回调也都与政策有关,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带量采购。2021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动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的意见》,接着2月份第四批集采启动、6月份第五批集采启动、11月份第六批集采启动,一年之内的集采批次为过去三年之和,对市场预期形成冲击。
2021年7月初,《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对肿瘤药物研发提出更高要求。如果与现有药物相比没有明显优势的在研药物,未来可能不会获得批准。这将给诸多打着创新药名头的“Me-Too”药物研发以沉重打击。
其次,新冠疫情大流行给医药板块带来“加持”效应,催生了2020年医药板块的猛涨,检测、疫苗、口罩、防护服等直接获益的上市企业股价飙涨,还带动了医药板块整体走强。进入2021年,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市场对相关概念股的关注逐渐降温,资金也逐步撤离,带动了医药板块整体走低。
再者,A股市场板块轮动是常态,很容易形成阶段性风口。尽管其他板块依然长期向好,处于风口的板块仍会吸走大量资金,拉高本板块股价的同时对其他板块形成抑制效果。2021年轮动的不仅是医药板块,而是整个市场,从白酒、食品饮料、医疗健康,到有色、煤炭等“旧能源”,以及光伏、风电等各种“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板块的轮动。随着板块热度变化,资金必然要从一些板块抽离,转移到短期回报更高的板块,于是拖累了包括白酒、医疗等在内板块市值的下降。
另外,去年底以来,美联储持续加息征兆越来越明显,部分资金从A股市场抽离回归美国,再加上2月爆发的俄乌战争,3月开始出现的吉林、上海、北京等省市疫情,加剧了市场的悲观预期。还有局部疫情对全国供应链的影响等因素下的大盘整体走低,上证指数一度跌至2863点,医药板块也难以幸免。
而只要是对板块有过基本研究的资金,大概很少会质疑医药市场的长期潜力,人口老龄化、人均收入的持续提升、健康支出的持续提升等医药市场长期增长的基本面并没有改变。此外,颇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药企出海将成为常态,未来药企不仅能从中国市场获益,更能从全球市场获取商业回报,为市值增长提供新引擎。
逢低买入仍需避雷
问题在于:中短期会怎么走?笔者主要谈三点因素,其中前两点是宏观的,后一点回到医药行业板块本身,谈些个人对这个板块的认知。
首先,从5、6月份已经披露的各项经济指标来看,宏观经济已从上半年疫情中整体稳定下来,5月经济呈现恢复势头,中央已经释放了降准、筹资3000亿元支持重大项目建设的各项促进经济政策,且政府经济激励工具箱里还有诸多工具可用。近期,国家发改委答复了“今年能否实现5.5%GDP增长目标”这个问题,透露的讯息对市场无疑是种激励。看好宏观经济面下半年加速增长,这是大盘能稳能升的重要保障。
其次,国际形势方面,俄乌战争带给中国市场的压力基本消退,美联储下半年虽仍会加息,但鉴于美国国内经济的低迷,从A股市场进一步抽离资金的能力有限,甚至反向国际资本为了避险进入更为稳定的中国市场避险,从而推动A股市场上涨。
回到医药板块本身,应该说经过2021年至今的市场修复,目前医药股的估值已经相对合理,政策面的主要不利因素基本出清,逢低买入获取市场回报是较好时机。
不过,医药行业是个大赛道,细分领域特别多,有制药、医疗器械、疫苗、零售药店、医药商业、CXO、检验、民营医院、医美、牙科等诸多赛道。虽然医药市场整体长期看好,但并不代表每个赛道当下都值得投资。在投资选股时,尽量避开与医保狭路相逢的标的;同时,普通投资者要避开专业门槛高、投资风险也高、但风险溢价并不高的生物科技公司。此外,从美股经验来看,与药品相比,器械行业增长潜力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