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上旬,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分级诊疗改革加速推进,大医院看小病、小医院不看病的困局有望逐步得到缓解。但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各民主党派和政协委员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小病、慢病患者是否去三甲医院就诊,主要取决于基层医疗的服务水平。”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史大卓等委员认为,人才是决定医疗服务水平的关键,基层医院留不住优秀人才,无法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群众认可度低,患者宁愿多花钱也要去大医院治疗。宁夏医科大学校长孙涛委员指出,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数和村医人员数远未达到国家规定的配置数量要求,而基层待遇普遍较低,职业发展空间窄,不仅难以吸引高质量的医疗人才,现有基层骨干卫生人员还在进一步流失。
福建省立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侯建明委员说,要重视社区和农村,在资源配置、人才输送、财政投入、政策扶持等方面向基层倾斜,彻底摒弃医疗行业中“在基层就赚得少”的旧思想、旧做法,让人才不仅“下得去”,更要“留得住、能发展”,避免基层医院沦为新人的训练场。史大卓等多名委员建议在强化基层医生配置的基础上,建立三甲医院与基层医院的医师轮换、培训制度,通过互帮互学,全面提高基层医院诊疗水平。他们提出,三甲医院医生晋升高一级职称必须有至少1年以上的基层医院工作经历,基层医院医生晋升也必须有在三甲医院培训一年以上经历。
提高服务能力,小病不用出社区
近年来,城市公立医院迅速扩张,其出发点是为了缓解“看病难”问题,却导致“看病更难”。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委员说,城市大型综合公立医院的“虹吸”效应越来越强,医疗资源与患者越来越多地被“吸”到这些医院中,而基层医疗机构投入不足,发展相对缓慢,不能有效满足群众就近就医的需求。“落实分级诊疗的核心,在于解决医疗资源过度集中的问题。基层医疗资源匮乏,无法保证医疗质量,患者自然都向大医院集中。”侯建明委员认为,“强基层、强人才、强全科”才是解决问题之道,他建议政府进一步强化“小病不出社区”的观念,并强调大医院“收治急危重症、疑难病症和人才培养”的定位。
用好社保杠杆,引导患者合理分流
“医保制度应成为医疗资源合理调整的杠杆,通过调整医保报销比例,让慢性病或常见病患者合理流向基层,促进患者理性就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高炜委员说。
农工党中央也在提案中建议,做好社区医院和城市大医院慢性病医保用药目录的对接,调整医疗服务分级收费价格,用总额预付,按病种、按服务单元、按患者数量等预付方式取代按项目的后付方式。进一步提高医保对在基层医疗机构就医的报销比例,尤其是对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在社区就医报销比例,引导慢性病病人合理就诊。
委员们的建议不少已经成为相关部门的决策参考。在日前举行的以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为主题的提案办理协商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部门负责人说,将探索按病种、人头付费等多元化付费方式,拉开不同等级医疗机构的医保报销起付线。财政部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将在改革中进一步明确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通过价格信号合理引导患者分流。
分级诊疗如何落实
发布日期:2015-09-28 浏览次数:4
核心提示:9月上旬,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
- 下一篇:你现在最缺少的能力?
- 上一篇:你是否到了创业的最成熟时机?
行业动态
更多...
- 百亿医药健康产业项目在余 12-07
- 第四届中国—东盟药品合作 12-06
- 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废弃油井 07-28
- 中国医药产业政策细则落地 07-28
- 医生“去编制化”让深圳医 07-28
- 甘肃省医疗机构新增项目价 07-28
- 甘肃省医疗机构新增项目价 07-28
- 备案制下,如何提高BE试验 07-28
- 2015国内肝炎用药市场超40 07-28
- 联影再下一城,医疗设备市 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