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脑卒中,就是我们俗称的“中风”。我国是全球“中风”发病率最高的国家,全球3000万“中风”患者有1/3在中国,且在欧美国家脑卒中发病率下降的大背景下,每年仍以近9%的速度攀升。珠江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谢惠芳表示,最严重的问题是,我国“中风”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仅为63岁,比美国整整早10年(按世界卫生组织的年龄划分,63岁仍属中年)。
“中风”不仅发病率高,还具有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及经济负担重的特点。目前,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国民第一位的死亡原因,首次发病者约30%死亡,70%的生存者遗留偏瘫、失语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残疾。一旦发生脑卒中,将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
什么是“中风”
“中风”如此凶险,那么什么是“中风”?
谢惠芳教授说,“中风”的医学名字其实叫“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管或者供应脑部的血管发生病变之后,造成脑组织的损害,造成一系列症状,而且症状持久,造成功能损害,比如常见的偏瘫,失语,还有突然间眩晕。由于这个病来势较快,病势险恶,变化多端,犹如自然界的风一样“善行多变”,所以,中医把这类病称为“中风”。
“脑卒中”的分类
脑卒中通常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
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梗塞。(1)脑血栓形成,多由动脉粥样硬化、各种动脉炎、外伤及其他物理因素、血液病引起脑血管局部病变形成血凝块堵塞脑血管而发病。(2)脑栓塞,可由多种疾病所产生的栓子进入血液,阻塞脑部血管而诱发。临床上以心脏疾病为最常见的原因;其次是骨折;或外伤后脂肪入血;虫卵或细菌感染;气胸等空气入血;静脉炎形成的栓子等因素,栓塞了脑血管所致。
出血性脑卒中主要包括:(1)脑出血,系指脑实质血管破裂出血,不包括外伤性脑出血。多由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肿瘤等引起。(2)蛛网膜下腔出血,由于脑表面和闹底部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常见原因有动脉瘤破裂、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病等。
“中风”年轻化
由于脑血管随着年龄老化、脆弱,所以“中风”的发生与年龄密切相关。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卒中的患病率逐渐增高,高危率逐渐增高。
虽然年龄是“中风”患病的重要因素,但“中风”已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实际上,由于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高血压病和脑血管炎等问题,近年来中青年人群的发病率正在不断上升。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大概有10%到15%人是在年轻发病,也就是45岁之前。因此,脑卒中并非老年人专属病,40岁一过就要关注自己的脑卒中风险。
多大年龄该注重卒中预防?应做什么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