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化工网11月6日讯 3个月内宣布总计2.5亿人民币的两轮融资。快方送药CEO高越说,他们“最好的时候”还没到。
“复制”京东模式
自己花钱建药店这种费时费力又“费钱”的想法,却是高越和他的合伙人很快就对送药市场达成的共识。
“一个(合作的)药店在每天10~20单的时候和我们的合作相对安全稳定,但随着业务量上升,他们人手精力都跟不上,线下的业务几乎瘫痪,影响到他们自己药店的生意,竞争关系超越了合作关系,往往就不再愿意合作了。”高越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表示。
事实上,各家送药App迎来第一轮业绩爆发后,合作药店的“撂挑子”是它们共同面对的问题。
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史立臣分析指出,传统送药模式必须让合作各方都有合理的利益分配,尤其是药店必须是O2O模式中的“最大利益获得者”,否则一个模仿打车软件的抢单模式很难引起药店兴趣。
“药店经营者经常会直接给我们打电话,说他们不做了。”高越向记者回忆,在业务量迅速攀升的前期,这种随时可能解散的合作形式和同时出现的管理问题几乎成为他们最大的困难。
自建药店,成为成立不到一年、国内首家提出“1小时送药”App“快方送药”必须做出的“艰难”决定。
2015年9月,快方送药公布了B轮融资2亿元人民币的消息——6月22日,这家公司刚刚宣布了5000万元的A轮融资。
按照快方公开的信息,B轮融资将用于深耕线下,加快建仓,并与目前多数业内人士推测的那样,选择向业务链的上游药店经营发展,建设自营药店。但其同时强调将不会走传统连锁药店的模式,转而采用京东模式,以建设大仓形式作为药店供应源头,向区域药店补充货源。
高越认为,“在上游直接跟品牌药厂合作,确保货源和价格的稳定,同时对自营药店‘互联网改造’,提升订单密度,优化业务流程和运营效率,提升了用户体验;而城市大仓作为单体药店供应源头,不断向区域药店补充货源。”他告诉记者,“其实这样反而挺省钱的。”
据悉,此前快方送药业务峰值在7000单,日均业务单数4000~5000单;采用“药店+互联网”模式之后,每个自营药店可承载订单增长了15倍,仅北京的17个自营药店可承载单量高达3.4万~5.1万。
而对于市场普遍担心的成本问题,高越向《第一财经日报》透露,他们以50平方公里区域内建设自营药店为落点。
同时,以建设大仓形式作为药店供应源头,不断向区域药店补充货源,以保证用户随时随地都能购买到所需药品,而不至于缺货断货。
事实上,在自建仓储型网点药店后,不仅将每次配送的单量提升至7~8单,提高送药效率,与以往的送药模式相比,投入缩减为原来的五分之一,产出却是原来的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