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人才动态 » 正文

周伟澄:千锤百炼并脚踏实地!

发布日期:2020-08-27   来源:同写意   浏览次数:0
核心提示:导读:在实验室做科学研究的,还是脚踏实地,实实在在的好。周伟澄在业内名气很大,从北到南,国内制药企业几乎无人不知这位创新
 导读:在实验室做科学研究的,还是脚踏实地,实实在在的好。

周伟澄在业内名气很大,从北到南,国内制药企业几乎无人不知这位“创新药物与制药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任。事实上,周伟澄除了曾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上海市领军人才专家”等殊荣之外,还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看起来很年轻的周伟澄是恢复高考第一年进入南京药学院读书的(现中国药科大学),按他自己的算法,做药已近四十年,“从入大学开始就在药学圈子里头,一直没有跳出去。”1984年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药物化学专业硕士毕业后,周伟澄就再也没有离开医工院,从硕士到博士、从普通科研人员到主任,从学生到博士生导师。

 

“有什么说什么,不会夸大,不会吹牛,做得不好也不会隐瞒,马上指出来,我是比较直的人。在实验室做科学研究的,还是脚踏实地,实实在在的好。”

 

多年来,周伟澄经手的项目数不胜数,但当被问到他的“代表作”,他却只提了上海现代哈森药业的伊曲康唑用的工艺是他们提供的。“成本比较低,各方面工艺条件都是比较合适的。”周伟澄这样回答我们对具体工艺优势的疑问,同一首歌,为什么歌手唱得好听?同样一条路线,为什么有的人做出来就很漂亮?必定有其特殊性,但具体特殊在哪个细节上很难讲得清。词曲都是公开的,歌声优与劣的区别就在歌者的“艺术性”上,“企业愿意花钱买的也就是这份工艺的‘艺术性’,当然,都是严格保密的。”

 

除此之外,周伟澄还给了另一个他很不喜欢提所谓“成绩”的理由。“国内大多数企业都知道我的名字。我给了他们工艺技术,也培养了第一批技术员,但从技术交到他们的手上开始,就一直在优化。每年优化一点点,这个技术用了十年二十年会有多大的改变?这时候已经不能简单地说是谁的贡献。所以,我怎么能讲别人的什么技术是我的?如果有人认为某个项目有周老师的功劳,我就很欣慰了。”

 

周伟澄跟化学打了一辈子交道,但他不是化学的理论家,他更认可自己是工艺化学家。就是把化学家们研究出的新方法应用到药物合成上来。“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成药,更重要的是把它顺利地产业化。当然,从创新的角度来说,新方法也很重要,但不是所有新方法都能用到复杂的药物结构上。”学术界的论文发表出来即是成功,而工艺则是需要将参数优化,经过验证,最终形成SOP——一个不需要教授、博士,只要经过培训的技术工人就能规范操作的标准流程。

 

在制定这个标准流程的过程中,有很多条路线可供选择,但抛弃只能在实验室成功,工艺上很难重复的路线后,还要考虑到药厂的设备条件是否能够达到要求。

 

“我们可能从各不同路线中各拿出一部分,重新组合成为一条新的路线。当然,也可能重新设计路线。这需要通过调研和经验判断。”如果一条路线被评价为可以产业化,就把各个工艺参数全部做到最佳条件,把最佳条件作为SOP标准操作规范固定出来,交给工人去做。SOP产生以后,在工厂放大,成功了,才叫做一个工艺的成功。

 

“所以,工艺是打造出来的。工艺参数一定要经过千锤百炼,千遍百遍是夸张的说法,但几十遍总是要的。”周伟澄说,在他手里,不能产业化的工艺是不可能出实验室的,而出了实验室的则基本上不会失败。

 

以前从早到晚呆在实验室里做实验,现在呆在实验室看着学生做实验。

 

除了与企业合作的项目开发之外,周伟澄的另一个身份是老师,要带博士生硕士生写论文,也要站在讲台授课。医工院对教授们的评价标准有两个,项目是否产业化以及论文发表的数量。“论文还是要做创新性比较高的课题。就是说,一定要做新的路线。先把这条路线做通,再评价这条路线目前有没有产业化的条件或价值,如果暂时没有,就不需要做工艺参数优化,只会发一篇论文。”这种情况跟大学很像,不同的是,医工院的教授们手下有固定的员工做项目开发,工艺产业化很少由学生来做。

 

“相对制药企业的管理体系来说,我们的自由度比较大,每个PI都有自己的项目,从立题到小试,到工艺放大,再到自己找合作伙伴,到药厂去落地生产都是独立完成的。” 周伟澄说,这一点也很像大学教授的实验室,不过,显然医工院的“生意”要好得多。

 

那么,成为一名工艺大师的关键是什么?

 

“平衡。”周伟澄常常教育他的学生,做工艺,有机化学这个基础一定要打好。同时,要广泛地扩展知识面,因为一个药的合成往往经过好几条路线。另外,包括设备、工程等药学专业之外的知识都要知道,各方面应平衡,某一方面的强项,再强也成不了大师。

 

医工院有很多老科学家,老前辈们为整个国家制药工艺的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在科学技术已经有了长足发展的今天,再回首他们以所处时代的科学水平做出的当年的工作,周伟澄依然充满钦佩与感激,“现在很多企业已经有很强的创新能力了。过去,都是靠这些老科学家们提供的工艺技术撑起了中国的制药工业,他们是真正的大师!”

 

专家简介:周伟澄博士是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研究员、创新药物与制药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市抗感染药物重点实验室主任。领衔课题多次受到联合国开发署、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以及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国家973项目等资助。获SFDA新药证书5份,一类新药证书一份。已获专利授权42项,包括美国专利授权两项,日本专利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