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医药百科 » 正文

入秋后的常见疾病你知多少

发布日期:2020-10-30   来源:上海药讯   浏览次数:0
核心提示:导读:秋冬季节疾病好发,注意预防是关键!古话说:立秋之日凉风至,秋季是个过渡性季节,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空气中湿度
 导读:秋冬季节疾病好发,注意预防是关键!

古话说:“立秋之日凉风至”,秋季是个过渡性季节,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空气中湿度减低,而昼夜温差增大。在这个季节,常见的疾病有哪些呢?人们如何防病治病呢?

 

皮肤病

 

秋季空气干燥,皮肤水分容易流失,从而使皮肤的屏障功能降低,免疫力较差的人则易患上皮肤病,可能会出现皮肤红肿、发痒、疼痛等症状。

 

天气转凉后,人体皮脂腺分泌开始减少,皮肤容易干燥,引起瘙痒,常为阵发性,尤以夜间为重,皮肤发痒时,切忌抓挠或用开水烫。患者须“忌口”,尽量不要食用鱼、虾、酒、辣椒、姜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病情;含有化学成分的物品尽量少用,如化妆品、洗浴用品等。同时要注意服装的选择,尽量选择纯棉的衣物,平时多注重个人卫生。

 

口腔溃疡

 

在秋季,人们容易上火,而最直接的表现之一就是口腔溃疡了。口腔溃疡发作时疼痛剧烈,局部有灼烧感,常影响饮食、说话。大多数口腔溃疡可在一两周内自行消失。

 

秋季口腔溃疡的高发病率不仅是气候造成的,还与人类激素水平的变化直接相关。所以秋季要注意多调理身体,多喝水,多吃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的食物,减少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在症状或病情严重时酌情进行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抗菌消炎药,如氯己定含漱液,中药制剂如西瓜霜等。

 

感冒

 

入秋后早晚温差大,易着凉,着凉后身体抵抗力下降,导致病菌乘虚而入,人们就“感冒”了。感冒总体上可分为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

 

怎么来区别是普通感冒还是流感呢?流感是由流感病毒甲、乙、丙三型引起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表现为突发畏寒高热、全身肌肉关节酸痛、流鼻涕、乏力、食欲减退,体温39℃~40℃以上。其中甲型流感传染性最强;而普通感冒主要受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等感染所致,表现为发热、鼻塞、流鼻涕、打喷嚏、咽喉肿痛,体温在38℃左右,3-5天可自愈。

 

对症治疗: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者,可选用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鼻塞,鼻黏膜充血水肿时,可使用盐酸伪麻黄碱,也可用1%麻黄碱滴鼻。若频繁打喷嚏、流鼻涕,可选用马来酸氯苯那敏或苯海拉明等抗组胺药。咳嗽症状较明显者,可给予右美沙芬、喷托维林等镇咳药。

 

预防:平时多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及时地增减衣物;多喝水,时常保持咽喉部的湿润,有助于抵抗细菌病毒的入侵;多吃一些蔬菜、水果,保证维生素C的摄入;注意空气流通,每天打开窗户,让室内空气可以得到对流。

 

胃肠疾病

 

人体受到冷空气的刺激会导致血液中的组氨酸增多,胃酸分泌量增加,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天气转凉,人的食欲会变大,胃肠的负担则加重了,易导致胃病的复发或者加重胃病。

 

常用的药物有促胃动力药、胃黏膜保护药、抑酸药、抗幽门螺杆菌药。有胃病的人要注意保暖,饮食以温、淡、素、鲜为宜,定时定量,少吃多餐,不吃冷、硬、烫、辣、黏的食物,戒烟禁酒。

 

脑血管疾病

 

寒气与燥邪相结合,使血管收缩,导致脑血管病变增多,容易诱发中风。特别是中老年人,立秋后应注意多摄入含蛋白质、镁、钙丰富的食物,可有效预防脑血管疾病。进餐时防止过饱,以七到八分为宜。

 

小结: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意思是聪明人不是去治病而是注重预防疾病。病了以后再吃药,好比口渴时才去打井,有了战争才去制作兵器,这为时已晚!适量运动与合理饮食是保持健康水平的关键。